发布时间:2025-10-17 11:27:12    次浏览
南街村的发展速度,动力从何而来?当时铺天盖地的宣传,主要是两点:南街村选择了集体经济;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坚持了毛泽东思想。据专家研究,南街村高速发展的真正的动力则是两个能量巨大的”隐形外援”:巨额的银行贷款及大量廉价的外来劳动力。自从获得某些要员的肯定之后,银行便对南街村大开方便之门。1994年,一位中央领导提到南街村”艰苦创业”的问题后,立即引起了中国农业银行的重视。王宏斌在1995年的一次报告上说:”他这一讲不打紧,引起了国家农业总行的重视,当即国家总行副行长—抓业务的二把手,专程来南街考察。他考察的目的干啥哩?就是看看南街的贷款用了多少,都用了哪一家银行的,如果有其他银行的,要求南街把它还掉,因为南街这个典型是他们农业银行扶持起来的,现在不能一面红旗大家扛。回北京后,国家农业总行给南街拨了5000万元贷款,这是南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 对于包括贷款在内的经济档案,一直是南街村的高度机密材料。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冯仕政曾对南街村进行调研,其根据不完全统计的1985-1998年南街村银行贷款的数据分析后得出:第一,总产值和银行贷款增长趋势是完全一致的,增长幅度也差不多,在总产值翻番的同时,银行贷款也在翻番。第二,1991年及以后,银行贷款远远高于利税,到1998年已接近7倍。“南街村的高速经济增长不是靠自身积累,而是靠银行贷款。”冯认为,南街村经济是典型的”高增长、低效率”,正是在巨额银行贷款的拉动下,南街村经济才能在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1991年开始,南街村的贷款额连续多年数倍于其利税,即使多年未见效益,银行也愿意向南街村放款。可资印证的是,南街村材料《理想之光(三)》第146页上记载:”1995年,村里上麦恩、拉面两条合资新线,因当时啤酒厂亏损严重,流资短缺,农业银行立即伸出援助之手,再次拿出5000万元,为企业快速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再次集体化之后,南街村集体企业开始大量雇佣外来劳动力。在1990年左右,外来劳动力的人数开始超过本村村民的人数,如今,只有3800多名村民的南街村有万余名外来员工在各个企业工作—南街村的村民,多数从事的是管理工作,而外来员工绝大多数从事体力劳动。与南街村民不同的是,外来员工并不能享受到南街村”低工资+高福利”的待遇,他们只能拿”低工资”—150元-300元/月。“南街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是靠巨额银行贷款,二是靠廉价的外来劳动力。”冯仕政说,在这两个因素中,银行贷款是首要因素,没有银行贷款,南街村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规模上项目,也就不可能吸引那么多劳动力。在南街村连生产投资都主要靠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其仍然大量进行非生产性投资。1993年办南街学校投资5000万元,1995年办幼儿园投资1500万元,1998年,号称将耗资5000万的南街村”长城”和朝阳门等也开始兴建。然而,在1998年之后,南街村经济发展开始连续下滑。2004年,甚至发不出员工工资,多条生产线停工。2003年,有一媒体报道:5月,南街村主任王金忠因病死亡。在清理其遗物时,至少发现了2000万现金及多本房产证。更让人感到震惊的是,追悼会当天,有几个抱着小孩的王的”二奶”来到现场,对王生前拥有的财产提出要求。在改革开放进入30周年之际,有媒体披露,这个所谓的”共产主义”样板村早在三年多前(2004年11月)就进行了改制,自称每月仍拿着250元工资的村党委书记王宏斌(称呼是”班长”)名下拥有9%的股权,”共产主义引路人”变身”红色资本家”。最早发现南街村集团改制的《第一财经日报》宣称:这个号称资产数十亿的村办企业集团已经欠债十余亿,3年前悄然”改制”,背后意味着近30年来苦心经营的”神话”或将走向终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南街村是不是”玉”呢?牛恒刚:2011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