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7 11:27:12    次浏览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弟子规》说,在使用别人的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地提出请求,征得人家同意。如果不问一声就拿走,就是偷窃行为。借别人的东西,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以后遇到急用再向人借,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 互相帮助、互通有无,是生活中的常见事情。但是在不困难的情况下总是向他人求助,明摆着就是占他人便宜,把用别人的东西当成平常事,就要抓紧纠正了。一个孩子,如果总想着用别人的东西、占别人便宜,很容易滋生不劳而获的思想。有的家长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情,如果与孩子的未来联系起来,就不是什么小事情了。小时候占小便宜,尝到了甜头,养成习惯后,长大了就会干些赖账、贪污、偷窃的事情。一旦孩子因为尝到甜头而欲罢不能,前途就葬送了。 1.不要轻易给孩子扣帽子爱占小便宜的孩子,习惯了,可能会不自觉地私拿别人的东西。任其发展下去,就是偷盗犯罪了。孩子爱占便宜、私拿别人东西,家长不要严厉责怪孩子,要冷静下来听听孩子的理由,因为孩子可能不知道私拿别人的东西是可耻的。家长要耐心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私拿就带有了偷盗的性质,很不光彩。这样在别人眼里就不会是一个正直的、被人信任的人。总之,孩子第一次犯错,不能出语讽刺,而是要耐心分析,让孩子明白问题的性质,从内心深处要改正。如果孩子改正起来较慢,家长要包容孩子,不能孩子一出现这种行为就揭孩子的疤。如果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改正起来就困难了。家长越是关心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孩子改正起来效果越好。2.探查孩子贪便宜的原因有的孩子跟同学或者朋友要东西,可能是家里给的零花钱太少,或者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如果是家里给的零花钱太少,家长可以参照班里一般同学零花钱数量,再结合家里的经济情况,给孩子适当增加零花钱。如果孩子的要求超过了家庭经济承受力,父母要坚决拒绝。期间要给孩子讲清为什么,让孩子明白量入为出、节俭生活的道理。在经济上欲望强烈的孩子,都是家庭娇惯导致孩子消费无节制,父母的钱供应不上了,便想其他的方法弄钱。为此,家长不要过分娇惯孩子,应该控制孩子的零花钱,经常进行生活简朴方面的教育,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让孩子节制零食。 3.告诉孩子求助与助人的原则如果你的孩子常常以寻求帮助的方式占同学、朋友的便宜,家长就要告诉孩子这样做有可能丢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友谊。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之间不涉及经济,那份友谊才最珍贵。家长有必要告诉孩子正确的交友之道。朋友之间,相互支持和互通有无是应该的,但在对待钱的问题上则需要有更清楚的认识。如果朋友借钱是为满足高消费的生活,那么就没有必要借钱给他了。有什么收入就过什么生活,想改变自己的地位只能靠自己努力。如果朋友靠借钱来进行高消费,就是一种人格缺陷,即便借了,也难以填补对方的虚荣心。这时借钱给朋友百害而无一利,只会助长对方的不良行为,冲淡友情,也容易因各自的记性而产生误会。朋友之间可以偶尔救急,借点东西,用完后马上还上。但是最好不要借钱,借钱容易让对方难做。不管是向别人借钱还是借给别人钱,都要有个原则,那就是救急不救穷。告诉孩子不能总是借东西,也不能总是借给别人东西。 4.家长要做孩子的表率如果家长只是给孩子讲“不能要别人东西”,“不能借给别人钱”,“不要跟别人借钱”,孩子只会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冒。孩子不往心里去,是因为孩子并没有认识到要别人东西的后果。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生活中尽量在金钱上不向别人求助,即使万不得已做一些求助也要尽快还上。居家过日子,要想不向别人求助,只有自己不断积蓄能力,勤奋工作增加收入,节约开支留有盈余。这个过程,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就落实到了行动上。为什么呢?因为父母这样的行为赢得了身边人的尊重,孩子就会以父母为骄傲,当然不由自主地就向父母学习了。